拟上市企业“一查就撤” 监管应建立 IPO “黑名单” 新消息
每经特约评论员曹中铭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股已有29家企业上市申请终止,其中27家为主动撤回。主动...
2023-02-20每经特约评论员 曹中铭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A 股已有 29 家企业上市申请终止,其中 27 家为主动撤回。主动撤回企业中,2 家此前被抽中现场检查。值得注意的是,自去年 10 月份以来,已有多达 4 家被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撤回 IPO 申请。笔者以为,针对这一现象,应进一步完善 IPO 审核监管机制。
(资料图片)
在中证协去年 10 月 28 日公布的 2022 年第四批首发申请企业现场检查抽查名单中,申报上交所主板的江苏博涛、申报深交所创业板的科都电气和深圳大成等从参与抽签的 60 家企业在审项目中被抽中。根据现场检查相关规定,证监会对上述 3 家首发企业信息披露质量及中介机构执业质量进行检查。但当年 11 月底,江苏博涛、深圳大成均 " 终止审核 "。今年 2 月 9 日,科都电气主动撤回材料,其审核状态亦显示为 " 终止审核 ",也意味着 2022 年第四批被抽中现场检查的企业 " 全军覆没 "。此外,2023 年首批被抽中的 5 家企业中,羊绒世家已于 2 月 6 日撤回深交所主板 IPO 申请。
事实表明,这些拟 IPO 企业 " 一查就撤 " 并非没有原因。以科都电气为例。去年 9 月 13 日科都电气 IPO 申请获受理,深交所上市审核中心于同年 10 月 11 日发出第一轮审核问询。然而,直到 4 个月之后,该企业也没有完成问询回复。根据《创业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的规定,科都电气回复深交所审核问询的时间总计不得超过三个月。因此,科都电气已涉嫌违规。
此外,科都电气 2022 年 9 月 13 日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的财务报表截止期为 2022 年 6 月 30 日,期间并没有更新财务数据。而根据规定,拟上市企业招股说明书中引用的财务报表在其最近一期截止日后六个月内有效。该企业撤回 IPO 申请,其实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拟 IPO 企业出现 " 一查就撤 " 现象,笔者以为存在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拟 IPO 企业本身没有达到上市标准,但抱着 " 闯关 " 与侥幸的心理,意图蒙混过关,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毕竟,此前就有多家企业财务造假却闯关成功,某些企业有这样的心态其实也正常。
其二,中介机构执业质量不高或未勤勉尽责,主要涉及保荐机构、审计机构、律所等。中介机构或职业胜任能力不足,或职业操守存在问题,或执业过程中未勤勉尽责,都有可能导致 IPO 出现终止审核的现象。如果 " 不幸 " 被抽中,主动撤回申请材料可能是最明智的选择。
总的来说,市场上频频出现拟 IPO 企业 " 一查就撤 " 现象,既有拟上市企业的原因,也不乏中介机构的原因。当然,监管所存在的因素同样不可忽视。
为了避免类似现象重演,笔者建议,首先应建立拟上市企业 " 黑名单 " 制度。对于 " 带病闯关 "、抱着侥幸心理意欲蒙混过关的企业,纳入 IPO 诚信 " 黑名单 " 中。可规定,两年内不受理这类企业的 IPO 申请。对于情节非常严重、恶劣的企业,应永远将其挡在资本市场的大门之外。
其次,在中证协发布《证券公司投行业务质量评价办法(试行)》之后,监管部门已将 IPO 申报项目的 " 撤否率 " 作为衡量执业质量的关键指标。笔者以为,应将 " 撤否率 " 纳入券商分类监管的评分标准。根据 " 撤否率 " 比例的高低,相应地对券商加分或减分。
此外,根据 " 申报即担责 " 的原则,无论是拟上市企业还是中介机构,只要个中存在问题,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绝不允许出现一 " 撤 " 之了的现象。
每日经济新闻